最近,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“口述传记丛书”。其中侯波、徐肖冰口述、刘明银整理的《带翅膀的摄影机》如实反映了这两位老摄影师经历的重大历史场面,叙述了这对老革命夫妇富有传奇色彩的阅历。读后感到口述者态度严肃、感情真切,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信史。但是由于笔录者的疏忽,在一些重要的人名和机构名称上出现了错误,令人遗憾。试举几例:
第38页徐肖冰口述:1934年,“我们是到蒋委员长武昌行营政训处电影股报到,地点就在黎元洪总统府里面。”这段话有两处错误。第一,当时由贺衷寒任处长的这个政训处全称是“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训处”,而不是什么“武昌行营”。第二,黎元洪在武汉的府邸是他在辛亥革命期间任“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”和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元帅”的府邸,可称为“都督府”或“大元帅府”,他的“总统府”只能在北京。
第59页徐肖冰口述:1937年底,他在太原八路军办事处见到处长彭雪枫。事实上当时八路军驻各地的办事处均设主任,不设处长。彭雪枫同志当时的职务是“八路军总部参谋处处长兼驻晋办事处主任”。
第183页徐肖冰口述:1950年,中央军委“下令南京军区以第15兵团部为基础,组建第13兵团部”。这里有两处错误。第一,1950年尚无南京军区,应为中南军区。第二,当时是以四野第15兵团部为基础,纽建“东北边防军司令部”,率领四野第13兵团主力北上。
书中人物的名字也出现几处错误。如第60页的“叶纪壮”应为叶季壮,第148页的“刘转莲”应为刘转连,第159页的“李济生”应为李济深,第197页的“黄敦”应为黄敬。
第44页中徐肖冰口述,1937年底他在晋西北见到八路军的一位团政委邱仓臣。查遍八路军干部史料,当时的团政委中没有这个名字。按口述者的语调,或许是邱创成,当时任八路军总部炮兵团政委,随129师开赴前线。
上述举例反映出一个问题:口述历史的笔录是一项学术性很强的工作,需要对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有关人物的情况相当了解,才能准确无误地将口述者的叙述整理成文字。再者,由于时间久远,口述者对当年的一些细节可能记忆不准,需要笔录者核对史料,加以订正和补充,这样才能保证口述历史的质量和价值。徐肖冰、侯波同志叙述的历史多是重大事件,所涉及的人物也都很有名。整理的时候更要谨慎从事,避免出现硬伤。责任编辑在审稿时也应把好质量关,认真作好核对和校对工作。这不仅是对口述者负责,也是对读者负责。